姜瘟病的症状与防治措施

  近日,淅川县的靳先生;新蔡县的王先生、渑池县的赵先生等读者拨打本报科技110热线电话,咨询有关姜瘟病的问题。就此问题,记者采访了本报专家顾问团有关专家。专家指出,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,发病后一般减产20%~30%,甚至给种植户造成更大的损失。

  一、危害症状  姜瘟病主要危害根和地下茎。

  根茎部染病,一般发生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邻近根部,发病初始产生渍状斑,扩大后病部呈淡褐色,表皮逐渐失去光泽,后根茎部组织变褐色,后期软化腐烂,仅剩表皮,表皮内可溢出灰白色黏液,具恶臭气味。

  植株地上部分由于根茎内部组织开始坏死,造成叶片呈凋萎状,叶色暗淡,叶缘褪绿卷曲,叶片易脱落,直至全株枯死。

  收获后贮藏的姜块仍可继续染病,内部组织变褐腐烂,溢出灰白色恶臭黏液,并蔓延加重危害。

  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浸染所致。病原细菌在带病姜种内及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。种植带病种姜是主要的初浸染源,也是病菌向新姜区远距离扩散传播的重要途径。在环境条件适宜时,种姜发病,借雨水、灌溉水等传播,从植株根茎部和子姜的自然裂口或机械伤口侵入,经潜育发病后扩大蔓延,进行多次再浸染。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,发病温度范围为4℃~40℃;最适发病环境为5厘米土温25℃~28℃,土壤含水量30%。全生育期和贮藏期均能感病,发病潜育期5~10天。

  二、防治措施(一)选留种。选用无病种姜,从无病地留种和选种。采收的种姜,在通风处除湿后,放在20℃~33℃环境下热处理7~8天,促使伤口愈合后再贮藏或冷藏于15℃以下的环境中。(二)茬口轮作。发病田提倡与十字花科等蔬菜2~3年轮作,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。(三)加强田间管理。合理密植,科学施肥,开好排水沟系,严禁大水漫灌,防止雨后积水引发病害。(四)清理田园。发现病株及时连根拔除,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,并深翻土壤,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。(五)化学防治。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浇灌,每穴浇根300~500克。药剂可选30%D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、70%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