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黄连是草本植物。根茎是黄色的,圆柱形,整株可以做药材。根状茎黄色,圆柱形,极少分枝。叶基生,具长柄,狭卵形或披针形,3全裂,各裂片边缘均有深裂,中央裂片比侧裂片长3—3.5倍。花葶通常单一,直立,多歧聚伞花序,萼片5,花瓣9—12,窄线形,长约为萼片的1/2,心皮9—14。茛科Ranunculaceae。多年生草本。窄线形,长约为萼片的1/2,心皮9—14。仅分布于四川峨眉山,生于海拔1000—1700m处的山地悬崖或潮湿处。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。

峨眉黄连

形态特征

  多年生草本,高15-40厘米;根状茎圆柱状,微弯,暗褐色,横断面黄色,分枝少,节[密,无明显节间,须根多而较硬功夫。鳞时较多;基生叶(2–)4-11,具长柄,暗绿色;叶片紧纸质,轮廓披针形或窄卵形,长6-16厘米,宽3。5-6。5厘米,三全裂,中裂片蔷状披针形,5-15厘米,宽2。5-6厘米,先端渐尖厘米的细柄,侧生裂片卵形,长仅为中裂片的1/3-1/4,不行二深裂或近二全裂,阴上面沿主胱被子婀毛牙,其余无毛;叶柄长z约5-16厘米。花葶通常单一,高15-27厘米;花序为多歧聚伞花序,具3-6花;萼片5,窄七形,长约为萼片的1/2,中央具密横;雄蕊多数;心皮9-14,具柄。果微被子毛,常一筹莫展约8毫米,与果柄近行和;种子3-4,长圆形,黄褐色。

生长习性

  习称:峨眉黄连习称“岩连”,野生,在黄连中最负威名,为国家二级保护,过去常作为“南品”。

  其特点是:叶片窄长,形似雉尾,故又有“凤尾连”的美称。它的单枝略微弯曲,表面黑褐,断面金黄,比家种黄连色泽更深,味道更苦,质量更优。

  峨眉黄连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与三角叶黄连一同作中药“雅连”使用,俗称“野连”或“岩连”等,生于1700-2100m高海拔地区。因主要产于中国四川峨眉山而得名。

  地理分布:峨眉黄连仅产四川峨眉、满雅及峨边县。生于海拔1000-1700米荫蔽的悬岩陡壁上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本种适诅生境的年平均温为17.2℃年降水量169-18毫米,相对湿度80%。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,PH值5.5-6.5。性喜阴湿,怕直舴光照。结果冰雹不高。

物种现状

  濒危种。多年生草本,高15至40厘米。仅分布于四川局部地区海拔1000至1700米荫蔽的悬岩陡壁上性喜阴湿,怕直射光照,结果率不高。这种黄连仅产于石笋沟、洪椿坪、仙峰寺附近的寿星岩和九十九道拐、弓背山的左慈洞等地,生长在阴湿的悬岩峭壁之上。

  清乾隆重五年(公元1740年)重新收集增补的《峨眉县志》记述:黄连梗细内实者日岩连,多产穹岩绝险处,采集者腰绳上下,绳绝则殒,今亦采尽矣。药农说,岩连现极衡少,往往冒着生命危险,二、三日难采集到一、二斤。

  峨眉山行销市面的黄连,主要靠培育种杆。雅连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。味连是1958年开始从四川省石柱县引种。海拔1700米以上,以雅连为主;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山地,以味连为主,搭棚栽种。现状濒危种。峨眉黄连为中国特有植物,仅产于四川局限地区,其根状茎(或全草)供药用,一量发现,天然繁殖力较低,植株日益减少,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,必将致绝灭。

保护状况

  保护价值

  峨眉黄连富多种物碱,常作为黄连的代用品,产区称:野连”、”岩连”、”凤尾连”。全草均可入药,为贵重的中药材。保护其野生种源,对爱行科演研究及扩大生产均有较大的价值。

  保护措施

  尚无任何保护措施。仅个别药家移栽少量植物株于荫蔽的陡或陡央上。建议在产区集中生物学特性、个体及群生态的研究,为引种栽培担供科学依据。